入关打败流民军,接管地方,治理弊政,一步步谋夺天下。</p>
此举对金江镇是最有利的形势。</p>
一股奇妙的情绪,涌散在屋内,人们情不自禁的家中呼吸。</p>
“有人说王子腾,打算安排家卷回金陵避难,我看金州就很好,最安全。”</p>
“还有锦乡侯府,史府都可以来金州嘛。”</p>
唐清安突然笑了起来。</p>
随着将军的笑容,刚才严肃的气氛也缓和下来,众人的脸色恢复了平静。</p>
众人之间不在剑拔弩张,开始了玩笑。</p>
“金州变化巨大,正好让诸公游历一番,以见我金江镇的富强,毕竟闻名不如见面。”</p>
“是极。”</p>
金州变化再大,也不过是辽东的城池,唯一一座突破百万人口的城池。</p>
而大周突破百万人口的城池很多。</p>
金陵,扬州等地早就突破百万人口多年。</p>
而且商贸奢华,远不是金州能比。</p>
唯独金江镇的济州岛。</p>
靠着垄断海贸才能压过他们一头,而人口和底蕴又不足各地。</p>
请诸勋贵家卷来金州,用意在于拉拢勋贵的人心,让众勋贵坚定的站到金江镇这边。</p>
打天下,治天下。</p>
金江镇两者都要,那么就要拉拢地方上的势力。</p>
治理是长期的事情,一步步来。</p>
积弊不可能两三年就治理完成。</p>
在治理的过程中,把反对的力量压制到最弱,按步就班达成计划,才是治国之道。</p>
换源app】</p>
“要跟勋贵们说金州不比扬州差,让各家的家卷安心。”</p>
林如海笑道。</p>
勋贵之家奢靡,很多人的旧印象,金州还是苦寒之地,很多人怕是不愿意吃苦。</p>
扬州。</p>
听到扬州,唐清安愣了愣。</p>
后金入关,从辽东屠戮到云南,而详细的记载却寥寥无几,以地方书生的德性,不可能不记载。</p>
因为三百年的文字狱,无数的史料消失了。</p>
明末清初,大量的汉人逃到了日本,朝鲜,东南亚,其中就带过去日本一篇《扬州十日记》。</p>
是后金屠戮扬州,幸存者的读书人写下的经过。</p>
三百年后又流传回了中国。</p>
百万人口的扬州,被屠戮一空。</p>
先民遭受了惨无人道的磨难,后人还知多少。</p>
正如后金在辽东的屠杀,文字记载寥寥无几,结果朝鲜史料有大量的记载。</p>
唐清安脸色难看。</p>
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活在仇恨中,而是为了记住教训。忘记了历史,必定会重蹈覆辙。</p>
“第一镇,第二镇,两镇最近有什么情报?”</p>
众人纳闷。</p>
将军为何突然问起了旁的事。</p>
谢有成追随将军十余载,从无到有一起面对困难,一步步走到今日,有些懂将军的心思。</p>
“林丹汗在青海,与当地的部落发生了冲突,陷入了纠缠,听说形势不好,他本人也身体患病,应该是水土不服。”</p>
“归化城的贾环,打听到漠北蒙古西北方向,来了一帮劳什子罗刹鬼,两边正在交战。”</p>
“赫图阿拉城已经被第二镇接管,改土归流,武震孟亲自负责,有他在,出不了问题。”</p>
唐清安这才放心的点点头。</p>
最怕的就是内斗。</p>
因为内斗,导致了多少的磨难。</p>
现在边疆已定。</p>
他也可以放手施展,不论胜负,也不会有亡天下的风险。</p>
自己可以失败,但绝对不能埋下亡天下的种子。</p>
李自成流民出身,来自于百姓,本是反抗暴政的义军,为何却背负后世骂名?</p>
不是因为他败者为寇。</p>
而是因为他导致了亡天下,属于重要的原因之一。</p>
王侯将相宁有种乎。</p>
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,是汉人自古以来的传统。</p>
间接导致亡天下。</p>
才是李自成最大的骂名,这种因果,使得人们不愿意正视他。</p>
正是因为太痛,所以才无法忘怀。</p>
世事难料。</p>
唐清安不敢说自己绝对能赢。</p>
自己失败不可怕,亡天下才可怕,这种骂名他背负不起,所以多年来才对外不对内。</p>
现在外已除。</p>
“按照军司的办,以我的名义写奏疏,告诉皇帝,金江镇不支持他迁都。”</p>
“天子当守国门。”</p>
明朝建立时。</p>
北方空虚,南方富裕。</p>
宋以前,北方才是汉人的主要活动地区,南方的人口不足北方一成。</p>
宋以后。</p>
不可计数的汉人南逃。</p>
南方汉人的数量,第一次超过了北方,并且甩下了北方一大截。</p>
为朱元章以南攻北创造了条件。</p>
而那时。</p>
北方千里无人烟,田亩商业水利设施等皆败坏殆尽。</p>
南方除了要往北方移民,还需要输出人力物力,大量的钱财要消耗在北方。</p>
这种局面会导致巨大的风险。</p>
如果北方战事遇挫,都城在南方的明朝,很容易放弃北方,或者不在乎北方的土地。</p>
只有都城在北方,才能有危机感,不会轻易放弃一寸土地,寸土必争。</p>
所以朱棣才迁都北平,改名北京。</p>
正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。</p>
天子在北平。</p>
全国的力量,必须要保护北平,哪怕再大的代价,也动摇不了这份国策。</p>
北平不失,则北方不失。</p>
初中教科书所言。</p>
所以唐清安的一句天子守国门,就能让大周皇帝坐蜡。</p>
他放弃京城,就是放弃了道义。</p>
“告诉第四镇,对日本之事,全由彭大海负责,而金州本土从今日起,不再供应第四镇,只由济州岛和琉球国供应。”</p>
唐清安定下了调子。</p>
众人皆知。</p>
将军终于决定入主中原。</p>
“公告全镇,国内百姓灾害不断,兵戈不止,我金江军乃大周天军,仁义之军,理应救万民于水火。”</p>
“即日起,金江镇大扩军,以平辽侯之名义,号召退伍老兵归营,为国作战。”</p>
数年来。</p>
一直抽调到新合军的金江军,从九万降为数万,终于开始了扩军。</p>
对于入主中原。</p>
唐清安划分的很清楚。</p>
新合军用于开拓。</p>
草原,奴儿干,日本……</p>
此次中原之战,只有金江军为主,没有新合军的参与。</p>
亲卫营三营九千兵。</p>
第一镇抽调五千金江军,剩余五千兵,其中三千金江军,两千新合军。</p>
五千人压制整个草原,以稳为主。</p>
第二镇抽调三千金江军,剩余一万两千兵,其中三千金江军,九千新合军。</p>
抽调一营三千新合军,归入第一镇。</p>
第三镇两万六千金江军不变。</p>
合计四万三千金江军。</p>
金江镇虽然有近十四万兵。</p>
但是地盘太大,抽调完后,剩余留在各地的守兵,就算以新合军为主,也只有不到两万兵。</p>
而第四镇还有高达八万余的新合军正在日本作战,伤亡不小。</p>
唐清安要把金江军扩军到十万。</p>
新兵太多不行,所以希望能召回多年来陆续退营的老兵。</p>
休身养息多年。</p>
金江军到了恢复应该有的规模的时候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