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浩阅文学网 > 大明世祖 > 第一百七十章 西巡(一)

第一百七十章 西巡(一)

“太子爷,今年的夏税已经入库了!”</p>

财部衙门,朱存渠低着头,埋首于案牍之上,手中的笔尖倒是动得飞快。</p>

小巧的狼毫笔在他的手中运用自如,甚是灵巧。</p>

面前的左侍郎忍不住心中赞叹,但他还是想起了要事,忙拱手道。</p>

“说了多少次了,叫我尚书!”</p>

朱存渠头都没抬,但却让后者心中一惧,忙称是。</p>

“北京总算是能吃上河南的新麦了!”</p>

朱存渠这时伸了下懒腰,感慨连连。</p>

按照朝廷规矩,夏税在六月至七月初征收,到了年底,必然是送至北京。</p>

河南地区在绍武初年,由于银钱不足,故而征收粮食,后来又改为了银圆。</p>

不过,随着保定至开封的火车开通后,粮食的通道旋即打开,半个月不到就能让北京人吃上河南新麦。</p>

为了避免谷贱伤农,朝廷允许河南的夏税用粮抵税,并且估算五年来的中位数,作为征收标准。</p>

以为的平籴法,是地方自由收粮,平抑物价,但在绍武朝却是新办法。</p>

各府国税司按照规定价格、数量向民间收粮,同时皇商们也在行动,仅仅按照吩咐收了百万石粮,就让河南的物价平稳下来。</p>

新麦随着火车入京,让北京人第一次吃上了河南新麦。</p>

不过,这也就意味着,河南的粮食价格,将被朝廷掌控。</p>

衙门和皇商的配合,让皇权持续膨胀。</p>

“因铁轨之故,南至豫省,北至吉林,京城都能汲取新粮,不再有乏粮之忧。”</p>

“没错!”朱存渠精神振奋道:“前明时,南方转运四百万石粮,其中的损耗则是八百万石;今昔走海运,也有近半成之损耗。”</p>

“而铁轨,无倾覆之忧,也无转运之苦,怕是损耗得至一分了!”</p>

百分之一的损耗成本,已经低得令人发指了。</p>

他踱步而行,忽然想到了什么,旋即又张口道:“即日起,国税司不再收粮。”</p>

“这?是!”</p>

朱存渠刹那间,立马就觉察到了漏洞。</p>

国税司用税银收粮,再转运至京城,其中的几道工序,立马就会成为某些人的盈利踏板。</p>

所以,内务府和皇商参与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</p>

“果然,还是父皇有先见之明,皇商才是最好的爪牙!”</p>

朱存渠苦笑,这次行动,不知道又会塑造多少贪官出来。</p>

不过,既然是自己酿的苦果,那么就自己把它除掉。</p>

想到这里,他低头对着一旁的宦官言语一声,这才施施然地准备离去。</p>

无论心思如此,他一直是那满怀自信的太子爷。</p>

刚踏出院落,就有宦官脚步匆匆而来:“太子爷,皇爷有事相召!”</p>

“嗯!”朱存渠眉眼一挑,然后点头应下。</p>

马车摆起,一群宦官跟随而行。</p>

玉泉山庄经过几十年的扩建,规模愈发庞大,占地面积已有近千亩,与紫禁城相差无几。</p>

故而,在庄内通行,步辇是很难的,惟独马车最方便。</p>

行进了一刻钟,一处暖气四溢的温泉宫印入眼帘。</p>

入眼处,皆是衣衫单薄的少女美婢。</p>

皇帝正躺在温泉中,闭着眼睛,任由几个美人服侍按摩,很是放松。</p>

“父皇!”</p>

朱存渠熟视无睹,换上木屐,低头而入,跪坐在一旁的软垫上。</p>

“你来了?”</p>

朱谊汐眼睛都没睁开,感受着温泉的硫磺味,略微沙哑的声音响起:</p>

“我在北京蜗居太久,静极思动了,准备西巡,你就留在北京监国吧!”</p>

“父皇,陛下,三思啊!”</p>

朱存渠大惊,忙不迭劝说起来。</p>

之前的一场南巡,他倒是印象不深,但如果皇帝此时西巡,他才明白后者的影响力。</p>

老皇帝就算是什么也没做,就待在那,也能震慑一切牛鬼神蛇。</p>

“思个屁,老子思几百遍了!”</p>

朱谊汐没了以往的气度,反而如普通人一般骂道:“让你监国,这是在锻炼你,仅仅在财部管事算个什么?得总揽全局!”</p>

“况且,趁着还能动,如回老家瞧瞧呢……”</p>

见实在劝不动,朱存渠只能做罢。</p>

交代完朝政的注意事项后,朱谊汐才止声,闭目养神起来。</p>

实际上,朝政这玩玩意,接触久了,或许不会有灵丹妙药,但萧规曹随是很简单的。</p>

大事自然就千里传递由皇帝处理,太子监国处置是小事。</p>

转眼间,时间到了绍武三十四年,炎黄历4680年,西历1680年。</p>

开春不久,料峭春寒下,高桂英病逝,享年六十二。</p>

紧接着,卞玉京也病逝,享年五十九岁。</p>

宫廷中的一些老人,如孙雪娘,沐涵儿等,也垂垂老矣。</p>

推荐阅读: 反派大佬穿成炮灰(快穿) 解怨司[穿越] 我的手机能刷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