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所以,回到之前的话题上来,老夫以为,长安的援军不会再有了,至少短时间内,不会再有。”</p>
(郭昕率领的三万安西、北庭援军,事前行动保密,再加上目的是全歼吐蕃军,为了不打草惊蛇,所以出发前并没有通知长安府和其它州县)</p>
高适听完李仲谡的话,冷冷看向后者身旁的将领和官员,问道:“你们也是这般想的?”</p>
一众将领和官员,纷纷点头。</p>
李仲谡又劝道:“老夫建议先与吐蕃人虚与委蛇,假意装作投降,麻痹敌人,等到援军将至,再对敌人反戈一击。这样一来,既能最大限度的保存长安城,又不至于丧失了忠节。”</p>
听到这里,高适再也忍不住,冷声问道:“投敌倘若不是丧节,又是什么?而且你以为投降,就能保住长安城吗?吐蕃人不过一群疯犬,占领长安之后,必定会屠城劫掠、侵辱仕女、迁毁货产!与此等兽畜妥协,无异于与虎谋皮!”</p>
李仲谡闻言,愣在当场。</p>
高适又喝道:“而且,长安失守,潼关必定也会落入贼手。潼关一旦被吐蕃占领,包括洛阳在内的都畿之地,将会失去屏障,成为任人宰割的腴肉。而关中一旦沦陷,当下正在江城作战的四十万大军,将会被切断后路。到了那时,大唐危矣!”</p>
此言一出,堂中众人皆惊。</p>
时值六十岁高龄的高适,颤颤巍巍的从案席起身,用手指着前来劝降的将领和官员,怒声骂道:“尔等食朝廷俸禄,却潜包祸谋之心!孤弱唐室,除灭忠正,与蛮夷同流,而辱灭祖宗,实乃不赦之国贼,天人共戮!”</p>
说完,高适走到上座,抽出墙上的佩剑,大声喊道:“动手!除贼!”</p>
话音刚落,堂后有侍卫持利刃而出,将前来劝降的将领和官员,全部包围了起来。</p>
李仲谡见状,大惊失色,连忙对高适求饶道:“左相,吾等知晓错了,必定与长安共存亡!”</p>
高适:“违心之语,何足为信?!”</p>
说完,高适上前一步,一剑刺死了李仲谡。</p>
后者临死之前,脸上依旧挂着惊愕和恐惧,他怎么也没想到,平日里以文人自居的高适,居然会突然发难。</p>
而那些侍卫也纷纷举起兵刃,将其他将领和官员,砍杀在堂中。</p>
踩着地上的血泊,高适指着李仲谡的尸体,下令道:“砍下头颅,悬挂于皇城门楼!向城中告示,倘若有人再言投降二字,下场如同此獠!”</p>
第二天,长安城的皇城上,挂起了一圈头颅。</p>
左相高适从家中,取出一口早已打造好的棺柩,命人抬到长安城楼上,向城中宣布,誓与长安共存亡。</p>
同时,他又打开长安户库,从中取出金银和轻货,征集武勇,招募辅兵,并承诺但凡有立功者,钱财、官职皆有赏赐。</p>
一时之间,长安城中的百姓,群情奋勇。</p>
父子叔侄,为了保家卫国,齐齐上阵;学塾先生给学生上完最后一课,弃笔从戎,走上了战场;就连平康坊的伎子们,也将平日里的衣被,撕为布条,做成了裹甲。</p>
长安,这座从安史之乱开始、就被动荡和痛苦所包围的城市,终于要向命运中的一场大劫,发起一次注定会载入史册的不屈抗争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