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思明在建康城中展开屠杀的同时,淮水之南的北唐军大营,一群士卒,站在河边,用长戟勾住河水中堵塞的杂物,疏通大营前方的支流。</p>
这些杂物,有河川上流抛下的杂物,也有破乱不堪的布罗,但更多的,是数之不尽的尸体。</p>
男人、女人、老人、孩子,衣衫不整、死状凄惨,即便是经历过无数战事的老卒,看了之后,都会忍不住叹气。</p>
负责疏通河流的北唐军队头,一边不停摇头,一边下令道:“把这些尸体统统拉上岸来,再挖坑掩埋,不然的话,军中恐怕会出现疫病。”</p>
一名兵卒看着脚下的河水,已经被染成了淡淡的鲜红,不由心悸的问道:“队头,这些死掉的,都是什么人?”</p>
队头俯下身,看了几眼:“牙口完整,手上不见劳作的痕迹,恐怕都是些贵人。”</p>
兵卒听了,一脸的吃惊。</p>
此时的北唐大营之中,郭子仪坐在议事帐的正座,闭目养神。</p>
在他的身旁,站着军中众多将领。</p>
有一位游击校尉,站在帐口汇报道:“这几日,建康城的城门,全部紧闭,无人进出。城中四处都是硝烟,似有内乱发生。”</p>
李光弼问道:“城防呢?”</p>
游击校尉:“城头守军减少,原本在城外的斥候,最近也不见了踪影。”</p>
李光弼低头思索了一会儿,向郭子仪说道:“大帅,城中必定出现了变故,所以城防才会如此空虚。”</p>
郭子仪没有任何表态,就连眼睛也未睁开,仿佛陷入了沉思。</p>
李光弼又劝道:“这几日,有军士来报,营外川流里,尸体堆积如山,想必是建康局势不稳,引发了势力之间的对抗,我军此时攻打建康,正是最好的时机。”</p>
郭子仪依旧没有说话。</p>
一旁的孔攸却开了口:“李将军,可还记得先前的讨论?史思明前些日子领兵入城,如今与朝中势力必有一争。双方如今打的你死我活,削减了建康的战力,正是我们期望的事情。如果现在就出兵攻城,只会让敌人升起警觉,暂置争执,一致对外。所以,攸以为,还是再等一等为好。”</p>
李光弼皱眉道:“史思明那厮,奸猾残忍,倘若我军出手晚了,恐怕他会趁机逃走。如果让他领兵进入苏杭,那么实力必会增强,江南民间也会生灵涂炭。”</p>
对于李光弼的发言,孔攸微微一笑,回道:“李将军,伪唐在江南经营多年,无论是官员,还是百姓,都忠于伪朝,视北人为敌寇。倘若史思明领兵进入江南,又大行劫掠,引得民间仇恨,那么我军此时再进入江南,以正义之师收得民心,岂不是一举两得?”</p>
李光弼一愣,第一反应是孔攸说的有道理,但仔细想想,却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。</p>
郭子仪此时睁开眼睛,向帐中的诸将说道:“东西厢,分出两部偏军,进驻大陇和曹山,密切监视建康城的一举一动,但不要贸然攻城……接下来,先观察局势的发展,再做下一步的打算。”</p>
众将闻言,大声称喏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