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消彼长,各地的独立势力,也开始逐渐被大唐吸纳。</p>
通过军事、资本、文化的三管齐下,大唐的疆域再一次扩大,甚至已经超过了大唐鼎盛时期的最大版图。</p>
而针对这些刚刚加入大唐的边远民族和地方势力,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安北都护府的暴乱事件,如何维稳就成了长安朝廷的首要任务。</p>
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皇帝周钧颁下了圣旨,确定了一份法令。</p>
这份法令,名为『王廷议会令』。</p>
具体内容为朝廷每隔三月,会在皇城之中举行『王廷议会』。</p>
所谓『王廷议会』,是在官员议政决策的基础之外,邀请国内各地包括商业、教育、工匠、农户等等人才,去长安、龟兹、建康和凉城四地,参加每三月一次的议会,对一些关键政治问题进行建议性的表决,并给出各自的建议。</p>
参会者的名单,朝廷不会指定,而是将选择的权力下放至各地州县。</p>
如果真要说规则,那就只有一条,参会者不能是地方官员,地方官员也不能对名单进行干涉。</p>
具体来说,各地州县的百姓,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,自发组成不同的协会和联盟,再各自推举出代表,去往四地都城参加王廷议会。</p>
王廷议会上,朝廷会将一些收集而来涉及到税收、民生、互市、教育、贸易等等关键的议题,事先公布在告示板上,再请各地推举出来的总代表一人,上台进行不超过一炷香的发言。</p>
全部发言人登台完毕之后,则由所有参会代表进行集中投票表决,并当场唱票给出结果。</p>
最后,这一结果和相关建议,会被送入朝廷,在朝会上讨论,并由皇帝审阅之后,再亲自进行定夺。</p>
对于『王廷议会令』,朝廷官员的反映,意见不一。</p>
但有一种声音是,既然国家政事都是由朝廷来决策的,为何还要找一堆老百姓来投票给出建议,这岂不是多此一举?</p>
对于这种疑问,皇帝周钧在朝会上,用安北都护府当做例子,向群臣分析了利弊。</p>
当初,仅仅是因为铠甲违禁这样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琐事,就险些引得安北大乱,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与回纥人的决战。</p>
但是,如今想一想,如果百姓有一条渠道,能够直接和朝廷进行联系,再将各自的诉求传达上来,是否就会少一些麻烦。</p>
众臣听完此言,倒也觉得有理。</p>
百姓只是建议,朝廷是否采纳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</p>
所以,朝中大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『王廷议会令』不过是陛下一时的心血来潮。</p>
只有右相孔攸一人,却清楚这条法令,会对整个大唐,甚至对千年的封建王朝,带来多大的影响和破坏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