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行为都要严格遵守殿试仪。</p>
提前一日,鸿胪寺、光禄寺就已经将考场布置好了。</p>
今日一早,礼部官员带着诸贡士来到太极殿外。</p>
分列于丹墀两侧,面北而立。</p>
此时站在最前面的冯一博,其实就在太极殿的门口。</p>
甚至若抬头,就能能清晰看到大殿内的景顺帝,正身着常服坐北朝南。</p>
这时有鸿胪寺官奏请升殿,景顺帝回了一句:</p>
“准奏”。</p>
诸贡士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,进入殿内朝景顺帝行礼。</p>
随后分列两旁,立于提前准备好的桌前。</p>
景顺帝则亲手书写策题,由侍官放置于桉上。</p>
冯一博偷眼看向景顺帝,却也看不出什么特殊。</p>
约莫三十几岁,颇有威严的样子。</p>
若仔细看,还有一些时间管理的痕迹。</p>
黑眼圈很重。</p>
这时执事官开始分发试题,诸贡士便开始答卷。</p>
冯一博调整好坐姿,打开试题。</p>
只见题目上写着:</p>
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。</p>
不像冯一博做过的不少“真题”那般玄之又玄。</p>
这个题目算是非常明确的了。</p>
简单来说,就是帝王该如何执政,还有执政的指导思想。</p>
莫非这位景顺帝对执政理念产生了动摇?</p>
冯一博没空多想,他先在草纸上写下:立实心、举实政。</p>
这就是这场的核心观点了。</p>
接下来,深吸一口气,开始奋笔疾书。</p>
“臣对:”</p>
策问题,有问就有答。</p>
这俩字就和后世的“解:”或者“答:”,是一个意思。</p>
“窃闻王道之临驭宇内也,必有经理之实政必有倡率之实心”</p>
开篇先亮明核心观点。</p>
就如黄金三章,先引人注目。</p>
接下来,就要展开剧情了。</p>
“何谓实心?”</p>
“实政陈,则”</p>
“实心立,则”</p>
“”</p>
“盖实心先立,实政继举,雍熙之化不难致矣”</p>
“”</p>
一口气写完,发现才过去一个时辰。</p>
冯一博揉了揉手腕,片刻后再次提笔。</p>
逐字逐句,修改润色。</p>
正所谓:</p>
考场如战场,提笔似提枪。</p>
殿试为决战,一场定存亡。</p>
这场考试决定未来的发展,再谨慎也不为过。</p>
到了中午十分,朝廷提供午餐。</p>
用餐之后,冯一博自觉没什么可改的了。</p>
才开始用馆阁体,一笔一划誊写到试卷之上。</p>
之后平心静气,坐等墨迹干透。</p>
整个考试途中,只有执事官巡视考场。</p>
并无阅卷官来回走动。</p>
因为,殿试是要湖名的。</p>
全都结束之后,诸贡士带着东西从太极宫的东角门出去。</p>
刚一出去,就有人堆坐在地,口中轻呼:“完了!”</p>
也有,或是唉声叹气、或是闷闷不乐。</p>
更多则是神情疲累。</p>
毕竟,在皇帝面前难免精神紧张。</p>
大多数人都是匆匆而去。</p>
冯一博也不例外。</p>
他和周俊说了几句,</p>
约好明日一起看榜,就相互告辞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