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君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,善于任人唯贤,比凡事都亲力亲为,更加重要。”</p>
赵桓这番话,令周浦陷入沉默。</p>
细细想下来,赵桓此言不无道理。</p>
毕竟大宋岌岌可危,正是因为赵佶只知吟诗作对,寻欢作乐,无心治理朝政。</p>
就算赵楷刚登基时,可以克制自己,但几年后,或者十几年后呢?还不是要走赵佶的老路。</p>
就在这时,李纲提议:“臣以为,肃王可以继承大统。”</p>
“肃王尚武,又是陛下亲信,可继承陛下之武略,震慑周遭邻国。”</p>
赵枢的人气也不低,同样有十几个大臣的予以支持。</p>
但赵桓依旧挥了挥手,对赵枢兴趣不大。</p>
“赵枢尚武,但性格暴戾,当一个威震四海的王爷可以,却不能成为国君。”</p>
“待到击败金国后,能够威胁到大宋的强敌就少之又少,届时,大宋需要的不再是开疆拓土,穷兵黩武,而是休养生息,发展民生,平衡文武。”</p>
说到这,赵桓不等众人提议,抢先一步道:“你们不必非从朕的亲信中选择继承人。”</p>
“朕说过,任人唯贤。”</p>
“对于身边人,朕可以给予他们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但是权力的分配,却要慎之又慎。”</p>
除了赵楷赵枢,还有谁有资格继承大位?</p>
总不能是赵构吧?</p>
那家伙自从去了蜀地之后就消失了,活不见人,死不见尸。</p>
周浦眼神迷茫,不解道:“陛下究竟想要传位于哪位王爷?”</p>
若是可以,赵桓甚至想把位置传给周浦。</p>
不是赵桓数典忘祖,而是赵家的废物太多,否则也不会把大宋折腾成这样。</p>
当然了,这种事也就是想想而已,一旦失去正统,唯一的结果,就是不止不休的内战。</p>
凭什么周浦能够当皇帝,自己不能?干丫的!</p>
谁的拳头大谁当皇帝。</p>
赵桓当然不能把大宋往火坑里推,因此只能从众兄弟之中,矮个里面拔高个。</p>
“朕以为,景王赵杞不错。”</p>
听到赵桓的中意人选,众人皆是一愣。</p>
虽然赵杞是乔贵妃之子,而且早早被封为武安君节度使,时常与金兵作战,但他毕竟太过年轻,现在才二十岁出头而已。</p>
最关键的是,赵杞听命行事,并无任何过错,但与赵桓几乎没什么交际。</p>
赵桓岂能把一国之君的位置,传给一个陌生人?</p>
“陛下为何选择景王?!”</p>
面对周浦的质问,赵桓脱口而出:“够孝顺,无过错,内敛低调,能文能武,虽不出众,却是众王爷之中,最踏实的一个。”</p>
在真正的历史上,靖康之变后,赵杞和赵佶一起被掳到金国,赵杞衣不解带的伺候在赵佶身边,可以说是把“孝道”二字,贯彻到底。</p>
除此之外,赵杞在史书上的记载甚少,甚是连他什么时候死的都不能确定。</p>
但大体可以推测,赵杞活到了1141年。</p>
活了三十七岁,只有两儿两女,可见赵杞并非骄奢淫逸之人。</p>
英年早逝,大概率是病死。</p>